Journal of Catalysis报道我院在催化不对称合成领域最新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24-02-28 浏览次数:329

近日,我院熊非副教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朱依仁等人在催化领域权威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发表题为“Novel porous organic polymer supported chloramphenicol base derivatives: A highly enantioselective, recyclable heterogeneous organocatalyst for asymmetric desymmetriza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Journal of Catalysis, 2024, 430, 115366)

1  本研究工作摘要

不对称催化是高质量、高产量获得光学活性有机小分子的最前沿及最具吸引力的合成策略之一。采用手性均相催化剂进行不对称催化合成的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与均相催化剂相比,手性非均相催化剂具有易于分离、回收和再利用等优点,在规模化生产应用方面具有显著的技术优势和成本效益。然而,催化剂活性降低是阻碍非均相固载型催化剂应用的关键瓶颈问题之一,这主要是由于固载后的催化剂活性位点周围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以及反应底物接近活性位点的难度增大。因此,如何将高活性、高选择性的优势均相催化剂进行非均相固载并提高催化性能,成为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本文采用工业生产氯霉素的废弃副产物-氯霉胺作为手性合成源,设计合成了一类含氯霉胺手性骨架结构的多孔型非均相有机催化剂。该催化剂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大,便于实现分子级别精准设计与立体选择调控,在对环酸酐的不对称催化醇解反应中展现了高收率、高催化反应活性和高立体选择性。同时,在多次回收利用后,该环境友好型催化剂依然保持优良的催化反应活性,且立体选择性未见明显降低。本工作为基于均相催化剂制备更高催化活性的可回收非均相催化剂提供了新策略和理论依据。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1951724000794